前輩布下的奇子,蟄伏深空的巨龍。
做別人不敢做的,做別人做不成的,
他獨辟蹊徑,一往無前。
撥開科學的霧,蕩去歲月的塵,
我們看到一位科學家黃金般的心。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 俞鴻儒
作為地面上的“天空”,飛行器的“搖籃”
風洞見證著我國
東風系列導彈、神舟系列飛船等
國之重器的誕生與成長
JF-12高超聲速復現(xiàn)風洞
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
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試驗的大型科學裝置
技術水平在國際上遙遙領先
這一裝置所運用
“爆轟驅動高焓激波風洞技術”
的理論奠基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著名力學家俞鴻儒
俞老今年96歲
潛心研究風洞技術已經(jīng)50年
如今,俞老依然提攜后輩
他的智慧與謙遜,也點亮了無數(shù)新星
致敬俞鴻儒院士
他的付出與奉獻
將永遠照耀在科學的高峰上
實驗室發(fā)生爆炸
他卻受到表揚
1928年
俞鴻儒在江西省廣豐縣出生
28歲那年
他考入中科院力學研究所
跟隨導師郭永懷
從事激波風洞的建造
風洞被稱作“飛行器的搖籃”
能人工產(chǎn)生可控制氣流
模擬飛行器在空中飛行的復雜狀態(tài)
從而發(fā)現(xiàn)設計缺陷并改進
1958年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成立激波管組
年僅30歲的俞鴻儒擔任組長
當時的新中國經(jīng)濟基礎薄弱
電力短缺
無法效仿國外風洞的發(fā)展路線
俞鴻儒選擇了更加省錢的
氫氧燃燒驅動方式
但這種方式極易發(fā)生爆炸
危險程度非常高
“有一次把一個房子都炸掉了
爆炸后
錢學森先生、郭永懷先生
首先就提出表揚”
俞鴻儒回憶說
錢學森、郭永懷考慮的是
房子炸掉了可以再蓋
但不弄清楚爆炸原因
就不能更好預防
“只要人不受傷
在失敗中摸索出經(jīng)驗
發(fā)生意外了我們擔著”
在前輩的鼓勵支持下
在一次次的試錯和復盤后
俞鴻儒帶領團隊
終于為我國風洞研究
“炸”出了一條新路
1958年8月
激波風洞的核心部件
我國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
1969年
我國第一座大型高超聲速風洞
JF-8激波風洞建成
其性能堪比國際大型激波風洞
造價卻極其低廉
僅花費8萬元加工費
JF-8激波風洞
為各種重點型號的飛行器試驗
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曾參加過2019年國慶閱兵的
東風-5彈道導彈
也曾在這里進行過測試
當記者采訪時問他
看到東風-5彈道導彈
經(jīng)過天安門廣場主席臺時
內(nèi)心是什么感受?
俞鴻儒說
“我們幫了一點忙
主要工作還是人家做的”
“沒人反對
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20世紀80年代
為了開展高超聲速飛行試驗
發(fā)達國家紛紛籌建
大型自由活塞驅動高焓激波風洞
俞鴻儒卻顛覆性地提出
用爆轟驅動的方式
來產(chǎn)生高焓實驗氣流
爆轟驅動的危險性極高
這個想法遭到了一致反對
但俞鴻儒卻說
“我不怕反對
沒人反對
可能是平庸的工作”
他沒有放棄
繼續(xù)心無旁騖地搞研究
1988年
俞鴻儒在德國完成
爆轟驅動的原理性實驗
回國后形成了較為成熟的
爆轟驅動方法
1998年
俞鴻儒終于領導建成了
國際上第一座
爆轟驅動高焓激波風洞JF-10
“國家的科學事業(yè)
需要我們來做鋪路石”
這是導師郭永懷對俞鴻儒的教導
俞鴻儒也像當年的導師一樣
成為下一代年輕人的引路人
在他的指導下
2012年
我國建成了
國際首座復現(xiàn)高超聲速飛行條件的
超大型激波風洞JF-12
實現(xiàn)了從“模擬”到“復現(xiàn)”的跨越
為我國航空航天重大任務研制
提供了關鍵支撐
當JF-12風洞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時
俞鴻儒卻堅持將自己的名字
寫在最后一位
“工作要一代一代接下去
年輕人做完有成就感
有威望和威信
工作就好開展了
人的時間有限
誰也不能干一輩子
這個工作沒人接手可不行”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致敬!
延伸閱讀